最近专业在线股票配资网,全网都在传一段视频,标题就五个字:“我听交警的。”
本来你可能奇怪,这有什么好看的?可点进去一看,不少人都直呼解气,还真是有点东西。
文案:林凌 编辑:林凌
8月8日,一个普通的早上,一名小伙骑着车在路口等灯,突然,一位自称“小仙女”的女子冲了过来,反手就把手机怼到他脸上开拍,嘴里还连珠炮似的质问:
“是不是你撞了我?”
“你撞了我,还揍人,是吧?”
“你撞了人,还理所当然了是吗?”
展开剩余86%那架势,看得人一愣一愣的,可小伙的表现,堪称满分,他就像开了“复读机模式”,全程只回一句,“我听交警的。”
她问啥,他都不接茬,不吵不闹,不解释不辩解,对方问“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?”他淡淡来一句“我听交警的。”拿水喝一口,目不斜视,气得女子情绪开始爆炸。
到最后,小伙直接回了一句:“你录视频也没用,交警说是啥就是啥。”
就这冷静的态度,让对方原本准备的一车“火力”全都砸了个空。网友看完直接拍手:“这才是防诬陷的教科书啊!”
有人甚至说,这句话就是“防讹神器”,建议全国普及,当然仅靠冷静还不够,要想真正立得住脚,还得有真相作底气。
小伙事后透露,事情其实很简单,当天,他停在红绿灯前等灯,绿灯一亮刚准备起步,就见那位“仙女”迎面逆行过来,直接撞在了他的车上。
结果人家第一反应不是看看自己有没有受伤、或是对方怎么样,而是飞快掏出手机录像,开始扣帽子,至于和解?不存在的,她一副“你有理也得变没理”的气势。
后来交警赶到现场,直接判定女子全责,女子当场不服,还和交警理论半天,嚷嚷要去大队再说个清楚,可还没走到一半,她就放弃了,半路溜走。
但故事没结束,没多久,网上就多出了一段经过剪辑的视频,正是她录的那段,试图把小伙包在“嫌疑人”的滤镜里,想来一波网暴。
结果没想到,网友火眼金睛,一眼看穿视频的破绽,再加上小伙自己也亮明态度:“她随意把我的视频发到网上,侵犯了我的肖像权和隐私权,我会追究法律责任。”
看完“仙女”这套操作,总让人觉得似曾相识,是的,这不就是换了个场景版的“武大图书馆诬陷案”吗?那起事儿也挺让人难受的。
杨某媛在图书馆看见对面男生的手没放桌上,脑补出一套“不可描述”的剧情,当场伸手拍下下面的视频。
男生蒙了,还没反应过来,就被逼着写了个“道歉信”,为了息事宁人,他忍了,可没想到,对方拿着这个信件发到网上,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,还把学校都拖下了坑。
舆论一发不可收拾,学校第一时间处分了男生,男生全家都陷入噩梦,这和“仙女”发视频搞网暴,是一个路子,最后法院才还了男生清白,说那根本不是骚扰,只是挠湿疹而已。
判决书下来了,可事儿还没完,杨某媛败诉后不但不收敛,还对外炫耀自己“保研成功”“过了法考”,甚至扬言继续投诉,让男生毕不了业。
更离谱的是,网络上开始传她被浸会大学除名,但查了一圈才发现,这个消息没有官方实锤,大概率还是传闻。
至于她论文被指出有基础错误,业内人说了,顶多打回修改,不至于把学位收回。
这些细节一摆出来,你就能看明白,这两起事儿的桥段相似度有多高:先拍视频,把对方扣成“有罪”;再剪辑发网暴,博取道德优越感;等你掉进去了,人家反手甩你一个笑。
好在,这个小伙是个聪明人,他不仅守住了现场的底线——“我听交警的”,还在事后直接行动。
女子擅自把他的视频发到网上?那就走法律程序,第一时间报警,接着准备找律师,以侵犯肖像权、隐私权为由维权,态度干脆利落:“不管这事儿闹不闹大,该走的程序我都会走到底。”
网友给他刷满了支持票:“这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!”毕竟,面对诬告,你吵来吵去铺天盖地解释,不仅消耗自己,还可能被人抓住话头再次利用。
其实,这两件事给大家的警醒是一样的:
第一,不要和对方进行无谓争吵,尤其是在对方开着摄像头的情况下;
第二,现场保持冷静,用一句明确的态度话封死漏洞;
第三,事后及时取证、报警、由法律裁定真相,而不是在网络上互喷。
舆论不是法庭,朋友圈不是警察局,法律才是唯一稳妥的底牌。
就像网友说的,如果当年那个被冤枉的武大男生,能在第一时间套上这个“我听交警的”思路,或许能少走很多弯路。
这不是说他不够机智,而是,身处突然的指控时,人太容易慌了,而“仙女”们就是钻的这个空子。
现在,小伙用他自己的打法,给大家补上了一课:面对诬陷,情绪先放一边,争吵不能解决问题,法律才行。
发布于:贵州省富兴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